2025.10中班综合《如何制作香水》活动反思(汤洋铭)
发布时间:2025/10/26 0:03:12 作者:杨阳 浏览量:次
中班综合《如何制作香水》活动反思
金坛区指前镇中心幼儿园 汤洋铭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通过趣味情境、直观实验与动手操作,引导幼儿感知香水制作的奥秘。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实际表现与目标达成情况,从优势、不足及改进方向三方面展开反思,为后续活动优化提供依据。
一、活动优势:贴合幼儿认知,助力目标落地
1. 情境导入鲜活,快速激活兴趣
以“香水博士”角色+“神秘香水瓶”开场,瞬间抓住中班幼儿的注意力;“香料盲盒”环节让幼儿通过“闻气味、说感受”,自然建立“香料与气味”的关联,避免了生硬的知识灌输。多数幼儿能积极描述“像花朵一样香”“有点像橘子”,为后续探究环节奠定了良好基础。
2. 操作设计简化,兼顾安全与自主
将操作步骤拆解为“选香料→量溶剂→搅拌→装瓶”,并统一限定“1片香料+5ml溶剂”的用量,降低了中班幼儿的操作难度;教师在“量取酒精”“装瓶”等关键环节及时协助,既规避了酒精使用风险,又让幼儿自主完成核心动作,多数幼儿能掌握“顺时针搅拌”的技能,切实达成了“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目标。
二、活动不足:细节考虑欠妥,影响体验深度
1. 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部分幼儿参与被动
活动中发现,少数手部精细动作较弱的幼儿,在使用滴管量取溶剂时容易洒漏,多次尝试后产生挫败感,逐渐失去参与兴趣;而能力较强的幼儿完成操作后,因缺乏后续延伸任务,出现等待、打闹现象,未能实现“全员深度参与”。
2. 科学观察引导薄弱,探究深度不足
“酒精与水挥发对比”实验中,教师仅让幼儿观察“谁消失得快”,但未进一步引导思考“为什么酒精挥发更快”“这和香水制作有什么关系”;“静置2天使用”的环节也未设计观察任务,幼儿对“香味变化”的感知断裂,未能充分培养“观察与思考”的科学素养。
3. 安全提示形式单一,记忆效果有限
仅通过口头提醒“酒精不能喝”,缺乏具象化、趣味化的强化方式。活动中仍有幼儿好奇地想凑近闻酒精瓶口,说明安全规则未真正内化为幼儿的行为意识,存在潜在风险。
三、改进方向:聚焦问题优化,提升活动质量
1. 分层支持,兼顾个体需求
下次活动可准备“辅助工具”:为动作弱的幼儿提供带防滑手柄的滴管,为完成快的幼儿增设“香料混合尝试”(如“玫瑰+柠檬”组合)任务;同时培训2-3名“小助手”,协助教师指导同伴,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挑战中获得成就感。
2. 强化观察引导,深化科学认知
设计“香水观察记录表”,用“笑脸贴纸(气味浓淡)”“彩色笔(液体颜色)”等幼儿易懂的形式,引导幼儿记录静置1天、2天后的变化;实验环节增加追问:“酒精挥发快,那它是不是能更快把香味带出来呀?”,帮助幼儿建立“现象与原理”的关联。
3. 丰富安全形式,筑牢安全意识
将安全提示转化为“安全儿歌”:“酒精是实验小帮手,不喝不碰不乱凑,工具拿稳不摔落,调香安全乐悠悠”,带领幼儿边念边做动作;同时制作图文安全卡片,贴在操作区显眼位置,通过“听觉+视觉”双重强化,让安全规则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