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专题学习> 文章

崔利玲:从幼儿园到小学究竟应该衔接什么?

发布时间:2023/4/24 16:27:46 作者:万小燕 浏览量:3376次

最近,不少爸爸妈妈为孩子上小学如何做准备而苦恼,有的担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有的担心孩子路途奔波疲劳,有的担心孩子睡眠不足,更多的父母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习准备是否做好。

幼儿园的孩子进入小学要不要做入学准备?回答是肯定的:“要!”如何做准备?回答是:“科学、合理!”


一、孩子入学不适应的原因?

01 -

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要让孩子在这一系列的转折和变化中顺利适应,并形成积极稳定的入学倾向性,关键在于如何使两类教育机构因两种教育阶段而产生的“陡坡”减缓。我们可以从下表的对比中看出“陡坡”的存在:

除以上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外, 还有两个因素增加了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

一是1986年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后,小学入学年龄普遍提前,城市6岁入学的儿童数大大增加;

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小学课程较过去有日益加深的趋势。

这一切,给孩子在身心两方面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孩子入学后感到陌生、恐惧,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入学后的身心发展。

02 -

家庭教育的误区

随着独身子女政策的实行,改善了孩子营养卫生和受教育的物质条件,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父母对子女过度关注,凡孩子提出的各种物质愿望与要求都尽量满足,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也代为包办,总认为“孩子太小,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大人们当然应该多为他们做点事”。

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思想严重,主动性、独立性受到影响,做任何事缺乏责任感,把事情的失误都归咎于父母身上。我们在幼儿园经常可以听到孩子这样的回答:“妈妈忘记给我戴手帕了”“爸爸忙,没时间给我找盒子”“妈妈没教过我这个方法”……事事处处以父母作为保护伞、挡箭牌,缺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能力也相应不足,造成了入学后的种种不便。

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过早地让孩子参加各类学习班、兴趣班,造成孩子情感受压抑,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有些孩子甚至产生消极、对立的行为,如看到书就要睡觉,看到琴就喊累等。

03 -

幼儿园不科学的教育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幼教引入大量外来文化,众多的理论、课程对着幼教工作者狂轰乱炸,急功近利的行为让许多幼儿园管理者改变了学前教育的初衷。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人们对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教育理念发生了偏移。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或商业潮流,举办实验班、特色班,增加汉语拼音、识字、珠心算等等小学化学习内容,关注了技能训练,忽略了游戏活动,小学化倾向明显。

教育机构和家庭两方面的影响,使得幼小衔接的坡度不断增大,有的孩子上小学后体重明显下降,吃不好、睡不好,一反往日天真活泼的浪漫;有的孩子一看到学校的大门就发抖、呕吐;有的孩子甚至放弃了小学的学习重新回到了幼儿园。但也有一部分幼儿在过度期间适应很快,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入小学后,学习积极主动,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究其原因,是较好地处理了衔接关口的不适应问题。

二、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难点分析?

01 -

关注孩子入学适应能力

实践证明,幼小衔接如果仅从“幼儿园向小学靠”“小学向幼儿园靠”的外部条件或形式上寻求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号召入学的适应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衔接点。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材料表明,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幼儿和小学生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是,阶段特点的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渐变的。因此,衔接点应落在儿童这一主体上,要找寻儿童前一阶段已有的发展水平、基本能力同后一阶段所需的发展水平、基本能力的差异,通过衔接教育,促进儿童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是孩子主体的适应性,衔接教育的重难点就应放在孩子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上。

对衔接实质的探讨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家长的作用是遵从孩子的发展规律,要相信和依靠孩子的内部动力,要依靠孩子自身的主动性学习,要积极与孩子互动,要尽可能地创设利于孩子学习、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三、孩子入学不适应的原因?

学前期向学龄期过渡时,孩子身心发生一定质变的核心体现在社会性发展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心理品质上。如社会性适应(主动性、积极性、任务意识、规则意识)是孩子进入小学后伴随而来的规则要求和任务密度、难度及独立完成任务所要求的相应的能力;数学学习和读写则伴随读写算需要幼儿有理解和运用符号的能力初步的思维能力,任何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会引起衔接过程中的不适应。

01 -

帮助孩子做好数学准备

大班的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要减少组成、加减运算的教学时间,加大编、解口头运用题, 增加思维训练活动。

小学的教学基本上是符号为主、语言为辅,再也没有幼儿园那么多的教具与玩具。大班的幼儿,其智力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过渡时期。因此,大人们要注意对孩子良好智力品质的培养,如良好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分析综合力、分类力、判断推理力等。

在对孩子进行数学教学时,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某一事件的结果,还要了解事件变化的具体过程。

如解答“河里有一群鸭子,游走了3只,河里还剩2只鸭子,原来河里有几只鸭子”这道应用题,孩子都能回答出“5”,但进一步问孩子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大部分孩子会说“用减法,5-3=2”,这就是孩子在思维中的障碍,不能清楚地理解事物变化的关系。我们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已知的数,什么是未知的数,帮助孩子理解“谁与谁比、知谁求谁,谁大谁小”的关系,真正掌握解题方法,为小学的数学学习做好充足的智力准备。

02 -

帮助孩子做好读写准备

大班在读写方面,要减少复述方面的内容(诗歌、故事等),加大语言理解、讲述(特别是看图讲述)的内容,增加早期阅读及前书写准备内容。

在小学一年级开学的头几天,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插曲:家长叮嘱孩子下课放学后早点回家,不要在学校或马路上玩,孩子竟然一节课后就背起书包回家了。之所以发生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是因为孩子不理解家长和老师的语言,只有那些千叮咛、万嘱咐的重复提醒才能记住。

因此,父母平时要多与孩子交谈,语言逐渐简练,不要重复;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要中途停下来解释,应让孩子自己根据情节,消化体味其中的语句、词汇;让孩子谈谈所见所闻,学习对一个事物(事件)的多种表述方法。

在帮助孩子理解语言上,多布置任务也有助于为孩子入小学后对语言、特别是任务性语言的理解打好基础。

03 -

提高与学习相关的技能

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只双肩背书包,一个铅笔盒,2~4根铅笔及擦皮、削笔刨、尺子、垫纸板、田字格本、汉语拼音本、算术本等,每天用10~25分钟时间与孩子一起写数学或图案符号。在书写过程中,要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两腿与肩平宽,双肩放松,胸离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指离笔尖一寸。书写的内容可以使阿拉伯数字1~10,也可以在田字格、四线格中画有趣的图案,如小花、小草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在书写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按规定的笔画顺序及空间间未知写,在书写基础上,家长要善于利用周围的文字环境让孩子认字,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兴趣,使之对于抽象符号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为其思维能力水平跃向新的高度创造条件。

四、父母应转变幼小衔接的观念?

01 -

幼小衔接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知识

很多小学校长、老师曾对幼儿园里开展拼音、识字、计算教学提出质疑,恳请幼儿园不要涉及这类教学内容。

因为过早介入此类知识学习的孩子进入小学后重复学习,没有了学习初期的挑战与适应,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没有学习的后劲,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与幼儿园是两类教育机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幼儿园大班孩子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的学习内容不易理解,反复的练习强化了孩子的记忆,极易养成死记硬背和刻板、公式化的学习方式。

因此,幼儿园不能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要将重点转向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上,如提高孩子的空间知觉、增强孩子手眼协调性、帮助孩子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学拼音、识字的准备;形成良好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避免家长陪孩子读书等。

陈鹤琴先生有一句名言“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幼儿园的孩子需要的就是在自然、社会的场景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快乐学习、快乐进步。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学府路2号 电话:0519-68085200

版权所有 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