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专题学习> 文章

用科学的环境创设践行《评估指南》

发布时间:2022/9/13 13:11:57 作者:万小燕 浏览量:2560次

    自《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颁布以来,我们就针对关键指标和考查要点不断展开思考,并期盼通过分享唤起教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我认为做教育必须有学习的精神,只有通过反复追问、研究,才能真正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融会贯通。《评估指南》的学习,其实就是与自己思想的对话,只有不断多问多答才能逐步认识其内涵,达到从文件到实践的转化。


    今天这期,我想通过与我园杨君老师的对话来呈现自己的思考脉络,希望我们的对话能唤起大家的思考。


    先来大致介绍一下杨君老师。她是我园有名的能工巧匠,蕙质兰心,是环境创设的特色教师,也是一名有20多年幼儿园一线经验的优秀骨干。她从《评估指南》中有哪些关于环境的领悟呢?我们一起看看吧。



Question 1:

单就“环境”而言,《评估指南》中对于环境的明确标识并不多,你是怎么认识的呢?


    《评估指南》在“A4.环境创设”上有两个分级目标:空间设施,玩具材料。这个部分往往是幼儿园的硬件组成部分,是幼儿园行政领导层考虑的范围,对于教师而言可改变的部分很小,不是教师的根本困惑。

在“A3.教育过程”中“环境”有两个考查要点:

    一个是在“B7.活动组织”中提出“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

    一个是在“B9.家园共育”中“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虽然“环境”这个词只明确地出现在两处,但我认为《评估指南》字里行间的每一处都有环境创设的影子,它贯穿了幼儿园办园理念、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和教师队伍培养的所有部分。



Question 2:

每一种认识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你是如何产生了“环境是贯穿幼儿园所有过程的理念”呢?


    作为一名在幼儿园度过了20多年的教师,我有幸亲历了近些年学前教育的发展变化,我的观念也是伴随着时代向前一点点更新的。比如环境创设,我个人会把它归结为4个时期:


1

“以纸铺天下”的1.0时代:


    2000年前后,那时青春年少的我刚参加工作,因为有美术特长,所以从不会因环境创设而头痛,反而像学霸期待考试一样,期待领导来检查班级环境,也总如愿受到表扬并证实自己的实力;


2

《指南》颁布后“装修施工式”的2.0时代:


    后来,我拿着锯子锯木条、拿着毛笔画墙绘、拿着锤子钉钉子、拿着胶枪粘材料,就像个装修师傅,工艺上讲求精益求精,做完后毫无悬念地收获了很多来自领导和同事们赞叹的目光!


3

以幼儿学情为本的体现幼儿探究过程的3.0时代:


    但是慢慢的,似乎就发生了变化,因为环境的标准不再只单单取决于“审美功能”,环境创设的主人也随着大家不断对教育理念的认识更新从“我”变成了孩子!也就是在这时,我不再具有美术特长的优势,没有特长的老师也可以做出好环境!


4

注重幼儿深度参与的4.0时代:


    当把环境创设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孩子的时候,我也有过阵痛,有过质疑:这样的环境真的好吗?很长时间我一直纠结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几乎把自己的脑袋都想疼了:到底幼儿园该如何创设环境?……


    随着自己对教育、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更多的放手和放权,从此在教育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来自儿童的惊喜,更懂得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向儿童学习!


Question 3:

儿童需要为本已成为环境创设的核心,《评估指南》中哪些考查要点带给了你新的启发?


    其实《评估指南》给我的启发挺大的,我举其中几句印象较深的话为例:





“““ 摘自《评估指南》

“合理规划并灵活调整室内为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游戏活动的需要,不追求设置专门的功能室,避免奢华和形式主义。”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专门的美工教室、科学教室、阅读教室、木工教室、陶艺教室等等,里面陈积了大量的材料和资源。如果能够较为频繁的使用还好,但是调查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时间幼儿还是更多的在自己的班级里活动;功能教室比较远或者没有水池厕所不太方便;教师人力资源的限制等。很多材料放置时间比较久例如:颜料、橡皮泥、轻粘土等,都发硬、变干,造成了浪费。其实还不如将这些材料分发给班级的活动区中,让孩子们更能随时、随机的加以运用。





“““ 摘自《评估指南》

“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持。”



    在区域环境中我们经常看到美工区、拼插区、积木区通常会布置一些欣赏环境让孩子们看。但是这些欣赏环境是不是幼儿想要进行的主题?这些图片资料是谁搜集来的?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看不看?这些回答往往都是否定的。所以,教师应该先去观察、询问和了解孩子们真正的兴趣需要之后,再与幼儿一起进行他们感兴趣资料的搜集。





“““ 摘自《评估指南》

“注意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潜移默化贯穿于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



    品德启蒙可以说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在幼儿园落地的具体实施要求。而且品德教育很多时候是和生活活动重叠的,一件生活琐事中蕴含着健康和品德两个方面的内容,而老师们却往往只看到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内容和目标却忽视了品德和礼仪,蕴含德育的环境更是少之又少。


    例如:幼儿吃饭时我们会提示幼儿饭菜搭配、安静进餐,却忽视了引导幼儿打喷嚏不要对着食物和别人;在厕所里我们往往会张贴正确提裤子、自己观察便便颜色检查是否健康等内容,却往往忽视了要便后冲水不给别人添麻烦、把用过的纸巾投进垃圾桶等内容,中大班的孩子还可以提示他们如果没冲干净可以自己用毛刷刷干净以方便下一个使用厕所的人等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 摘自《评估指南》

“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

“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相信每一个幼儿都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看到《评估指南》中的这两段话,更强化了我环境中要体现出“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的理念。主题活动环境或区域游戏环境中,孩子们会较多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其中就有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


    例如在幼儿进行多米诺的游戏中,总是有小朋友不小心碰倒了别人辛辛苦苦摆好的长长一列。对此,小朋友们讨论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摆放时可以特意放一块倒着的多米诺小木牌,这样就算不小心碰到了就不会依次倒下特别多,到了故意放倒的那块木牌就停下了,这样的话维修的时候也比较容易。


    这个想法获得了其他几个小朋友的一致同意,实验也非常成功。这样的问题和解决的经验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解决了孩子们游戏中经常碰到的麻烦,应该与全体小朋友分享,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这样的好方法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让别人能够看明白,粘贴在区域的环境上。


    在类似多米诺这样的游戏中,幼儿的探索学习经常会分为若干个阶段,过程中一定是充满了遇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乃至不断失误试错的,我们都应该鼓励孩子将其记录在环境中,体现幼儿的整个学习过程。


图片


  



“““ 摘自《评估指南》

“教研工作聚焦解决保育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注重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反思,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自信。”



    对于这点,我的思考就是,一定要让幼儿参与学习评价,作为教师教研的过程之一。


    上个学期末,我们照旧进行了一次主题墙环境的评比,然而不同的是我请小朋友们也参与到了对环境的评价中。结果我们发现,教师和幼儿的评价意见截然不同!


    原来,我们在主题环境中想传达给幼儿的内容是主题的由来、主题的各个项目内容的情况、主题的探索发现等等,而事实是,有的孩子认为主题墙就是贴照片的地方、主题墙是贴我的画的地方……


    这些答案让老师们如梦初醒——教育评价需要儿童立场,孩子们的评价让老师们了解幼儿的想法和看法,让老师们能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尤其是在创设环境时要从幼儿的经验水平出发,让幼儿更多地参与环境创设的全过程(设计——制作——展示),让孩子们讲述主题墙上贴了什么内容,让孩子清楚地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我想,孩子参与环境评价的过程就是要我们教师去照镜子的过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到底有没有作用到孩子身上?作用到了多少?班级的环境到底是不是面向全体幼儿经验水平的环境?





“““ 摘自《评估指南》

“认真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结合本园、班实际,每学期、每周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保教计划。”



    回归《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环境要与目标挂钩。这是在教育过程项目中的第一条考查要点,它要我们按照《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保教计划,其实就包括环境,因为环境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就说明我们的环境也要回归指南、落实目标。所以,幼儿园班级的环境是要有层次的,应体现不同年龄阶段水平发展的教育目标。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学府路2号 电话:0519-68085200

版权所有 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