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专题学习> 文章

高质量幼儿教育:我们如何回归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2/10/10 11:20:42 作者:万小燕 浏览量:1080次

高质量幼儿教育:

们如何回归与超越

   —— 忽然想到之150 ——   


01 小园子中的“儿童”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如果我说我是来学习的,大家可能会讲我很矫情,但我确实是来学习的。昨天晚上睡眠不好,只睡了不到三小时,后来也没能补个回笼觉,因为一直被一个问题纠缠着:我究竟凭什么、怎么会有勇气到“省实幼”(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来的?


想来想去,我觉得源头应该在姚(建香)园长。姚园长知道我这个人不太习惯一些比较吃得开的做法,譬如喜欢讲一些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啦等等。姚园长知道我不是那样的人。但是她可能是抓住了我的一个软肋,因为我有的时候还是比较怕领导的,所以她就和我们书记打了招呼(笑声)。这就不好弄了,毕竟领导的话是不能不听的(笑声),因此半推半就地也就答应了,不过最后也没说死一定来。


但这时姚园长就发动了进攻,不断地进攻。我真是觉得她可能是把我作为一个幼儿来对待的,不断地下套子(笑声),给我挖坑。姚园长应该是把我研究得比较透了,我甚至感到她比我还要了解我(笑声)。这让我觉得,姚园长可能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笑声)。


摘几段微信聊天给大家念一念吧——


322日,当时我对省实幼还不太了解,姚园长给我微信留言说:“我们的老师朴实阳光有爱,您会喜欢我们的!然后附上三张二月底拍的集体照。我一看,哇,那些照片真是拍得太好了!确实是太朴实、太阳光、太可爱!因此,我回复姚园长:“确实看上去阳光满面,爱的阳光。这就有了初始的好印象了。


然后是326日,姚园长发来省实幼的老师朗读我的随笔集《忽然想到系列》中的一些文字的录音,给我发了两段,算是一个小小的泄密吧。我回复姚园长:“谢谢,很感动,估计今晚饭量或会大增。但如此表扬也容易让人飘飘然的,或会不利于本人成长发展也未可知”(笑声)。人总是有点虚荣心的嘛,朗读我的文章这个待遇何等荣耀,所以有些小激动(姚园长:“这个音频是我们园业务园长周茜发我的,谢静波老师录的,我很意外也很感动,就想也发给吴老师感动一下吧。”)那天可以说创造了我的个人历史,因为有生以来从未受到这样的待遇(笑声)。心情一激动,一下子就把距离拉近了。


3月28日,姚园长又来了(笑声),她给我微信留言:“放松一下,我们幼儿园里惬意的大白鹅”、“刚刚拍的小朋友们的楼顶小花园,悦目赏心。”我一看,确实不错!于是回复:“大白鹅、大气象,花花草草、郁郁葱葱,动物、植物,还有幼儿园里大大小小的人物,万物蓬勃生长,处处生命活力,大美!”


到了430日,姚园长又来了(笑声),发来一张照片,照片里有一位老师,还有一位小朋友,老师深情地看着小朋友。姚园长的微信留言说:“好喜欢这张照片中我们的教师和孩子,努力做‘长大的儿童’。”(我的随笔集里也几次提到李吉林老师所说的“长大了的儿童”。)我的回复是:“小园子里的儿童:男童、女童,成长中的儿童、长大了的儿童。”


有了这些互动,你会觉得省实幼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笑声)。我想姚园长她不会撒谎的,省实幼应该是老师和幼儿在里面感到快乐、感到幸福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如果不来一下,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再加上还有上面这些微信互动,不来甚至会觉得有些歉意。所以,上次就到省实幼来了一下。当时我说我可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省实幼。但没想到这次又来了(笑声)。真是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但,凡事不过三(笑声)。

图片


02 “高质量”不是用来造句的


这次来参加省实幼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主题沙龙,姚园长本来说的是读书沙龙,当时我跟今天在座的贺(为民)主任是一样的感觉,所谓读书沙龙也就是像上次那样,十几个人围着一张桌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在那种场合,我是最能激发出一些想法、也最能学到一些东西的。但等我答应下来之后,姚园长又说大概五十人左右!(笑声)你说新时代的人怎么都变成这样了呢?(笑声)


不过,我觉得“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确实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从这个话题,也可以生发出“高质量的小学教育”、“高质量的初中教育”、“高质量的高中教育”乃至“高质量的大学教育”等等的话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里探讨的虽然是幼儿教育,但实际上也含有一种光谱性或者普适性,也可以启发我们对现在以“高质量”为修饰语的一系列主题进行认识。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比较喜欢“造句”,诸如“高质量的什么什么”、“双减背景下的什么什么”…… 课题、项目、报告一大堆。整个社会中的话语有许许多多的“造句”,似乎有一种“造句运动”。但不管什么事情,只要一“造句”,一泛滥,便会异化。所以,我参加今天的沙龙,也是想来学习一下对“高质量”到底如何该理解。刚才听了老师们充满活力、充满情感、充满智慧的发言,确实受到很多启发。


我在想,省实幼进行的“小园子,大教育,全儿童”的实践探索本身已经是高质量的了。想来想去,对省实幼来讲,好像也没有比“小园子,大教育,全儿童”的教育主张更合适的了。


其实,上次来省实幼时,我们已经就“小园子,大教育,全儿童”的内涵做了一些讨论。今天的沙龙,姚园长一开始是要让我做点评,我说我不习惯,我最怕的就是在聚光灯下。我喜欢比较自由的氛围,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所以我现在并不是点评,而只是参加讨论,谈自己的个人观点。


刚才说到,现在许多地方都在用“高质量”造句,但却连什么是“高质量”都没搞清楚,然后就把许多好听的词语都往上堆。省实幼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这里有“美丽如初”的教育追求,是真心实意地在探索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对省实幼而言,所谓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在一种精益求精的意义上来讲的,是要好上加好。否则就很难理解—— 什么意思?说现在要进行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难道此前进行的是低质量的幼儿教育吗?——因此,在省实幼讲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要追求做得更好,是在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迈向卓越这样的意义上来理解,否则不好弄。

图片


03 作为底线的“回归寻常”


这次主题沙龙结合了我的那本小集子《呼唤教育回归》。这里要交代一下当初所说的“回归”是什么意思。当初提出回归是要“回归三常”: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回归恒常是说要坚守育人这个教育的原点,回归正常是说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回归日常说的是不要做戏,要朴朴实实的、平平淡淡的、是什么样就什么样。


我想,“回归三常”其实都是说的要回归“寻常”,它实际上是一种呼吁、一种呐喊。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包括初中教育,包括高中教育,包括大学教育等等,总体上讲生了许多病,它们已经不正常了,已经反常了,已经突破底线了。它们没有守住底线,所以得回归。育人是教育的原点,是底线。教育既然生病了,就必须医治,就需要康复,就得回到原点上去。


因此,对于已经生病、已经异化了的幼儿园、学校来讲,对于病态的教育来讲,主题就是回归,回到教育的原点上去,回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去,回到教育的日常样态中去,然后重新出发,因为路已经走偏了。


也就是说,“寻常的”教育是相对于“病态的”、“不正常的”、“反常的”、“异常的”教育来讲的,那样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在迫害儿童。所以,我们在呼吁、在呐喊,要回归寻常。寻常意味着不缺德,意味着不违法,寻常是个是底线。因此,我当时所说的“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纠偏性的呼吁、纠偏性的呐喊


那些非常恶劣的幼儿教育,从它的目的来讲,可能完全不顾儿童成长的需要,而是为了教师的个人需要,儿童甚至成为教师的工具;从方法来看,它不是启发的、引导的、基于儿童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和基本常识的,而是用成人化的方法,对儿童进行灌输、进行训导。这样的儿童教育就是反常的、异常的,是妨害儿童成长发展的。在有些幼儿园里,这样的“非教育活动”与“反教育活动”甚至会占很大比例。


与此同时,并非反常地、异常地进行,而是普普通通、寻寻常常进行的儿童教育也是存在的。这样的儿童教育倒也没有太多的可指摘的地方,但是有需要提升的大量空间。这就是我这里所说的“寻常的幼儿教育”。


相对于反常的、异化了的幼儿园来讲,我们可以把“寻常的幼儿园”看成是“一个称作幼儿园的地方”。这就可以了。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里,在今天这样一种时空里,“一个称作幼儿园的地方”几乎可以成为一个褒义词,因为现在的许多学校不像学校、幼儿园不像幼儿园,而是像官场、像商场、像游乐场,还有其它的什么场。一所学校、一所幼儿园,首先得像个学校、像个幼儿园。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成为好学校、好幼儿园,继而成为卓越学校、卓越幼儿园。


一所寻常的幼儿园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可能也有两个不同层面。也就是说,它的大部分“教育活动”都像教育活动,但也有小部分所谓的“教育活动”并不能称为教育活动而是非教育活动,甚至反教育活动,因为这些活动的作用是反儿童的,是同儿童的成长发展倒着来的,这些活动所采取的手段也是反儿童的。


总之,回归“寻常”(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说的都是回到教育的底线 —— 既然进行幼儿教育,怎么能不首先考虑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呢?怎么能不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呢?怎么能不认认真真朴朴实实地进行呢?这些属于寻常范畴的底线是不可突破的。

图片


04 “高质量”不是简单的“寻常”


对于已经有相当质量、相当品质的教育场所来讲,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学校,虽说也要不断回归,但这种回归的目的是要不断警醒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有更新的出发、向更高点提升。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很难区分“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和“寻常的幼儿教育”究竟不同在哪里。


从刚才老师们的发言中我受到很多启发,也非常感动。大家对儿童那样地有爱心、那样地有智慧,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大家谈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什么,谈到要建构有灵性的课程,谈到幼儿教育要符合儿童需要,要生活化,要促进儿童成长,要兼顾群体需要,应当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等等。看得出来,我们的老师都在想方设法完整地育人。把我们所有老师的完整育人聚合起来,便可成就我们省实幼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不过,这里想和老师们进一步讨论的是,“高质量”这三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所说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和不用“高质量”这三个字来修饰的“幼儿教育”有什么区别?或者说,“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和“寻常的幼儿教育”有什么区别?因为我感到,刚才老师们的有些发言即使不加“高质量”这三个字,只说“幼儿教育”,似乎也可以的。那么,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与寻常的幼儿教育到底区别在哪里呢?当然,刚才有老师也做了限定,表示你们进行的实际上是一种“高质量的寻常的幼儿教育”。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反常的、异常的幼儿教育来讲,我们省实幼进行的虽然是寻常的幼儿教育,但却属于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范畴。


我的理解是,由于“高质量的教育”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那么它的主题就是“1+1”了,也就是“回归+超越”。


可以说,刚才老师们所讲的许多内容其实已经属于高质量的教育的范畴。事实上,省实幼的教育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达到高质量的水平了,当然我们需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对于我们这里来讲,进行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重心,是要从优秀迈向卓越。我们省实幼也是在真心实意地追求卓越的,我们所期盼的当然不只是寻寻常常。


因此,不能把“高质量”简单地理解为“回归寻常”我们这里现在需要关注的主要不是底线,因为我们这里早就守住了底线。2007年(?)我去无锡进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督导验收,一位当地朋友对我说:“你们来这里干什么?我们这里的义务教育早就优质均衡了(笑声),你们才来进行基本均衡的督导验收!”那么,现在省实幼是不是也可以说:我们早就“寻常”了呀!因此,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不只是底线,不只是“寻常”,而是要在“寻常”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我感觉刚才老师们谈到的培养“活泼泼的儿童”、“真儿童”等等,应当都属于高质量幼儿教育的范畴。如果是寻常的幼儿教育,在谈到幼儿时不一定会经常地使用“活泼泼的”这个词。“活泼泼的”这个词是有画面感的,它能让你想象到一个个幼儿的脸上充满阳光,充满生命活力,朝气蓬勃,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探索,大家争先恐后。这样一种状态、这样一种样态的幼儿教育肯定属于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范畴。


在好的幼儿园中,基本上不会见到前面所说的那些反常的、异化的、反儿童的教育活动。我们这里的教育活动也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像教育活动的”教育活动,是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常识来正常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我所理解的寻常的教育活动。另一个层面就是“高质量的”教育活动,是具有超越性的教育活动。


因此,下面就来谈谈什么叫“超越”?

图片


05 走向超越: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特征


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走向超越”。


关于这一点,请老师们千万不要误解,因为“超越”这个词,很容易给人一种非常庄严、非常厉害的感觉。其实不是这样的。所谓超越,也就是不满足于现状,想要比现状好。从儿童的角度来讲,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就是超越。不过,超越并不是说今天多认识了一个字、纠正了一个发音,不是这个意思。超越是指伴随着生活体验的丰富,有关品质得到改善,哪怕是一点点。


我觉得,最具成长价值的超越、最有教育意义的超越,是对于自己的超越,而不是对于他人的超越。高考状元你是超越不了的,其他有些同学你是超越不了的。钱学森你超越得了吗?陈鹤琴你超越得了吗?


当然,陈鹤琴也可以超越。我曾经说过,陈鹤琴是幼儿教育的一座高峰,但高峰的价值就在于让人去攀登,攀登上去之后垒起新的高峰。在一次有关陶行知研究的会议中我也曾经谈到,你们的所有东西都是从陶行知先生那里来的。都这个年代了,能不能做到哪怕是一点点的超越呢?实际上陶行知先生的有些东西在今天确实不太适用了,应当有所超越。对你们来讲,即便陈鹤琴先生,也是可以超越的,只不过你们没去想而已。我们一天到晚要求儿童去想象、去质疑、去探索、去探秘,自己却觉得陈鹤琴先生没法超越。不应该是这样的。陈鹤琴先生肯定不是这样想的。


超越不是说今天又会算了一道题,不是说今天除了苹果之外又认识了梨,而是说在认识的过程中多了一点新的体验,多了一点新的感受,多了一点新的经验,品质有新的增加或提升,哪怕是一点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教育为什么最有意思呢?因为幼儿成长发展的已有基盘很小,以至于几乎每天都可以超越,再加上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是大学生,你想要他每天都超越一点?你试试看!大学生在成长发展方面已经积累了那么多,要想在现有基础上超越半步都很难。对儿童来讲,超越的空间很大,几乎任何一个今天相对昨天来讲都有可能实现超越,只不过你没注意到而已。


我们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老师有一个基本观点,即教育的精髓在于既要适应,又要超越。教育既要适应现存社会,又要超越现存社会,包括各种游戏规则。如果不适应现存社会,完全和社会对着干,那你一天都生存不下去;如果不超越现存社会,你所培养的儿童将来也不可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世界,社会就进步不了。


因此,总体上来讲,不管是什么阶段的教育,都存在适应与超越这一对矛盾,都有超越的任务。幼儿教育当然同样如此,儿童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点,实际上就是在不断超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儿童的天资比较好,他就有可能超越别人。如果天资很一般,你也不能强求他超越别人。由于遗传素质方面的原因,比方说这个儿童的跑步就不可能比别人更快,他的音色就不可能比别的儿童更好。但这些都没有关系,他只要比自己的昨天好就行。超越的意义就在这里。


所以,我有一个观点,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讲,幼儿教育更应当有一种历史的使命、人类的使命,也就是引导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断实现超越。许多人喜欢说儿童教育要快乐,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快乐的过程中应当有享受、有提高、能实现超越。这才是高质量教育的真正目的。

图片


06 探知儿童世界的秘密


那么,问题就来了,挑战也就来了:你怎么知道儿童就实现超越了呢?你有什么办法能引导儿童实现超越呢?你能为儿童的超越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呢?于是,“儿童世界的秘密”这个命题就出现了。


[一童一世界]


如果你不知道儿童在想什么,不知道儿童的世界里在发生着什么,那怎么行呢?一花一佛一世界,每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但比较悲催的是,我们什么时候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了解儿童世界的全部。没有办法,因为我在另外一个场合的发言中也谈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我们的脑科学没有发达到那一步,我们的人工智能没有发达到那一步。


不过,也许到了某一天,比方说,姚园长是儿童,贺主任也是儿童,我的两只手里各有一个小小的玩意,只要一对准她们,马上知道她们在想什么(笑声)。那自然另当别论,但我们现在没法知道。而且,幼儿的表达不会像成人那样到位。当然,儿童也不会像成人那样去隐瞒。成人们假话说得太多,这也不好。你不知道儿童实际上在想什么,你仅仅是从成人的经验来判断儿童应该在想什么。当你断定儿童在想什么时候,你可能已经错了。


当然,儿童可能确实像你所断定的那样在想,但你并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有的时候你光知道儿童是怎么想的,于是采取一些措施,但却往往是失败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并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不知道导致他这样想的背后的那些因素,诸家庭背景、社区环境、他一路成长过来的生活经验等等,所以不大可能采取正确的措施。


[儿童世界的侦探]


所以,教师应当是个侦探,是儿童世界的侦探,教师要探知儿童世界的秘密。任何教师首先都应当是一个侦探。只要不去涉及儿童的隐私即可,除非儿童自愿披露隐私。实际上,隐私最能反映人的真实内心世界。当然,这话讲出来或许有点不道德,有点违背教育伦理。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你只有知道儿童的隐私,才有可能最终知道站在你面前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儿童。


不管怎么说吧,即使撇开隐私这个话题不谈,我们也需要知道:儿童的大脑中、心灵里发生了什么?怎么发生的?假如任其自然,还会发生什么?如果采取措施,将会改变什么?


教师的最难之处就在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发现儿童的秘密比尊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常识还要困难。为什么呢?因为基本规律、基本常识是就特定年龄段的儿童整体来讲的,比如三岁儿童整个来讲是什么情况,五岁儿童整个来讲是什么情况。但儿童世界的秘密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儿童世界的秘密说的是在体现特定年龄段的儿童总体特征的前提下,面对你的一个个具体儿童的表情意味着什么,尽管儿童的眼睛通常是不会撒谎的。当然,如今也有眼睛会撒谎的儿童,那是大人“教”的。


那么,你知道了儿童的秘密之后,得引导儿童做什么呢?当然,教师对儿童首先得有爱,这个众所周知,就不去多说了。我想,假如我是幼儿教师的话—— 当然,我这辈子是没这个幸运了 —— 我的最大任务就是引导儿童去探秘。引导儿童探秘本来也是对儿童“投其所好”。请注意,“投其所好”在这里不是贬义词。儿童就其本性来讲是不断地想要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的。


有时候儿童的话多,他也不怵教师,就直接地问出口了。有时候儿童虽然并没有问出口,但“为什么”的问题在他的心里。当儿童问为什么的时候,表明他已经发生了怀疑,觉得其中有秘密,同时又感到以他现有认知水平还弄不清楚,但又很想弄清楚。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儿童循着他的问题去思考、去探求,而且可以不断加码,诱导儿童生发出更多“为什么”的问题。所以,当年“文革”之前出版的那套面向儿童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认为,不管是哪个学段的教育,即便是大学生教育,首要任务都是引导教育对象不断问为什么,不断生发出自己的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让儿童(学生)就具体问题的某个答案获得知识,而是通过没有灌输和压迫的启发,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懂得现象是怎么形成的,而且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自己生发出问题,产生探秘的欲望。儿童只有在不断探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最大的成长。


所以,我这里没有去讨论教育的一些最基本的前提性条件,比如爱啦、情感啦等等,而是在讲我们得知道我们所面对的作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对象的儿童究竟是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模样的。我们只有在知道之后,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刚才各位老师谈到的那些探索实践才言之有据。


比如,刚才老师们谈到“有灵性的课程”。你怎么知道你所设计的课程是有灵性的?我以为,有灵性的课程的设计的前提就是得知道儿童的秘密,有灵性是针对儿童的秘密来讲的。


我是很佩服各位老师的,上次来省实幼已经表达过这种佩服。你们的很多探索表明你们确实是了解了儿童,理解了儿童,而且知道儿童的秘密。当然,我想强调的是,大量事实表明,我们成人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完全知道儿童的秘密,但这没有关系,我们只要尽可能多地、尽可能更多地知道儿童的秘密就好,所以要把“侦探”的工作做得更好。


刚才谈到,老师应该做一个侦探,发现儿童世界的秘密,然后才有可能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合的教育。如果我是幼儿教师,我会把最大的精力用在引导儿童去发现、去探秘。对于儿童来讲,外部世界的秘密太多太多。不管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人文的,包括人造的自然,比如我们这里的人造的小园子等等,都有很多秘密。


所以,我们这里的小园子,从某种意义上讲,还不应当是一目了然的,而是应当有些神秘,应当有些秘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小园子是需要翻新的,需要变化的,需要不断地重组秘密,“制造”秘密,让儿童去发现。这样,用杜威的话来讲,儿童的经验,他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才会不断丰富,才会在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场域中的儿童]


刚才有老师谈到要促进儿童成长,兼顾群体需要。说实话,“群体”又是一件麻烦事,因为儿童的家庭的社会阶层不一样,整个成长的文化环境、背景、经历都不一样。这就使得一群儿童说起来是在同一个“群体”,实际上差异很大。


我在小学参加活动时多次谈到,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看上去是生活在同在一个班级中,看上去是坐在同一个课堂里,看上去是在学习同一本教科书,看上去是同一位老师在授课,但实质上并非如此。


课堂作为一个场域,对于其中的每个孩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个场域对于姚园长这个学生来讲具有较强的亲和性,而对我这个学生来讲则亲和性比较弱,因为姚园长是班长,她受到老师宠爱,而我是被遗忘的角落。因此,这个班级对我们两人的意义就不一样。教师虽说是全班所有学生的老师,但在不同学生眼中的形象也不一样。在这三名学生眼中,这位老师和蔼很亲,甚至把老师当做自己的妈妈;在另外三名学生眼中,这个老师也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个有知识的人而已;而在另外五名学生眼里,这个老师就是个坏蛋,因为这五名学生的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而且他们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那三位觉得老师和蔼可亲的学生恰恰都能得到满足。你说,在这样的班级里面,这些学生所面对的是同样的教师吗?不是的。幼儿的班级其实也一样。


教科书同样如此。早就有大量研究表明,教科书里的文化不是广谱性的,不是对所有儿童来说讲都有同样的文化亲和度的。同一篇课文,可能更适合于20名儿童学习,因为他们进入学校之前的家庭生活经验、社区生活经验、网络生活经验已经涉及到这篇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学习起来轻而易举。其他儿童则不一定如此,因为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中不涉及到这些内容,学习起来的亲和感就不一样。所以,任何教科书,还有你们幼儿教育中的活动材料,都是有一定的文化特性的。这些文化特性都是一种符号,这些符号对有些儿童来讲是有亲和性的,对有些儿童来说则是拒斥性的,是拒绝的,排斥的。


[教育得遵从儿童天性]


刚才听了老师们的发言,感到大家都很有实践智慧,以至于有想当幼儿教师的冲动(笑声),(姚园长:非常期待。回应:来日无多)(笑声)事实上,我一直觉得幼儿教育比小学教育好玩—— 这可不是因为我现在不在小学教育现场,而在你们这里 ——比初中教育好玩,比高中教育就不用说了,比大学教育那就简直(笑声)。


为什么呢?因为人的成长发展的许多方面如果不从幼儿阶段抓起,不从娃娃抓起,到了其它教育阶段就不太来得及了。十年前参加过一个关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论坛,我在发言中调侃说我来了之后就感到很后悔,因为这个话题没什么好谈的,都到了大学阶段才来谈创新人才培养,才来谈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来不及,黄花菜都凉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在儿童阶段就进行的。就在于需要儿童不断问为什么,需要我们不断诱导儿童去问为什么,不断让儿童自己问为什么,让儿童去探秘,而且探秘之后想有所改造。


我在另一个场合的发言中也曾谈到,儿童有两种天性—— 实际上也是人有两种天性 ——是合为一体的。一个是摧毁性,一个是创造性,创新性,或者说“打造性”。


比如父母给小孩搭积木,搭的可能是飞机,可能是大楼、酒店,可能是桥梁。父母搭的这个积木非常中规中矩,色彩、形状、对称性、各种美感等等都符合成人的审美标准。父母觉得:美!好!但是儿童才不管呢,儿童看了之后呼啦一声就把积木推倒了。然后自己搭了一个。不管这个积木搭得像也好,不像也好,儿童自己都觉得好,自己拍手鼓掌。


这个简单的例子中蕴含着一个非常深刻的关于人的一个观念,它告诉我们,对于儿童来讲,成人世界赋予他的、所“给定”他的现成的东西对他而言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些东西并没有被他视为自己的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有特殊情况,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成人世界赋予给儿童、提供给儿童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符号。什么意思呢?比方说,航天飞机应该有这几个部分,应该是这样的结构,应该这样搭。也就是说,成人世界对于这些东西进行了界定和规定,而这些界定和规定往往会被儿童看成是对自己的存在价值的一种威胁—— 你什么意思?你都什么都弄好了,那还要我干什么?


当然,这不是说儿童就是这样概念化地、用我这里所说的词语和句子去审视与思考成人给他提供的东西,而是说儿童实际上会这么想。儿童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创造力,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你自己写的文章改来改去,那是你自己的作品,它可以成为你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成为你当时的整个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儿童、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特别看重自己的创造物的缘故。人和自己的创造物其实是融为一体的。


不光是自己的创造物,而且同自己相关联的人也会成为特定时段的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成为自己当时的生命的一部分。比如现在,各位老师其实也是我现在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甚至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只不过在我的生命圈层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需要具体分析。具体来说,我现在的发言离不开你们,我看到你们的表情、你们的姿势,我们之间是有互动的。如果不是这样来理解,那么,人的语言、人的表情、人的姿势、人的动作等等就没有意义了。


比如这位教师刚才听我说到这一点时微笑着点了点头,这对我非常有意义(笑声)。为什么非常有意义呢?因为那就是对我的鼓舞啊,那就是对我的鞭策啊,那我就可以嘚瑟了啊(笑声)。这就是我所说的生命的一部分的涵义。这不是说对方成了你的手、你的胳膊,那只是肢体,不是我这里所说的生命。生命是灵与肉一体的存在,它已经超出了胳膊、脑袋、肚子、脚的范畴,包括了自己的灵与肉,包括了自己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包括了自己所受当下具体场域中相关因素的影响,除非你视而不见。

图片


07  用“方言”表达高质量


我讲这些,已经不是停留在寻常的幼儿教育这个层面,因为我觉得对我们省实幼来讲,寻常的幼儿教育已经不是问题,或者说基本不是问题。如果你们觉得有问题,那就真有问题了。据我的了解,以我的感受,我觉得我们省实幼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进行着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关键在于,我们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怎么能更加完整一些、更有体系一些,使它们整个联通起来。我们应当鼓励每个老师都进行创造,我想这一点应该没有问题。


我不太清楚有没有其它幼儿园也在专门探讨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这个主题,可以上网查一下。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探讨一下“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到底有哪些基本特征,好好总结一下,甚至设计一下。因为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全都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所以需要设计一下,以便为我们接下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高质量幼儿教育提供行动纲领。这样我们就会领先。(姚园长:这个要求很高。回应:不高,不高)因为我这样讲的前提是我们省实幼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进行着、已经在许多方面进行了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既然已经进行了,既然已经有大量的、丰富的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实践,尽管还有一部分只是寻常的幼儿教育,那为什么不能在这个基础上稍微总结一下、探讨一下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区别于寻常的幼儿教育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只是一个初步的讨论。


我不否认,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同寻常的幼儿教育可能有重合的地方,但它在基本特征上应当是比寻常的幼儿教育立于更高的层次。在这个问题上,你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看低了。有些事情你们已经做了,但并未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很好地表达出来。有时虽然也思考了,但一时没有思考清楚,就没有继续去思考。


我是比较强调在有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一定要及时归纳,一定要加以表达,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都是专家学者的事。专家学者们硬行总结出来的那些东西往往会非常生硬,还有的看上去逻辑很好,像对联一样工整得不得了(笑声),但却不鲜活。


中国人喜欢讲“搞”,我不是“搞”幼儿教育的(笑声),但我印象中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幼儿园就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这个主题本身进行过很好的思考,在有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进行归纳、进行表达的。可能有一些零零散散的讨论、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说,但说完就拉倒。这就有点可惜。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这种说法在国家层面上是现在才提出来的,但我们这里实际上早已做了不少,其它不少幼儿园也已经做了许多。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边干边探讨?这个不用顾虑,我们虽然在有些方面可能不一定能超过其它幼儿园,但在探讨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基本特征方面是不是可以先行一步?尽管我对“高质量”这一概念本身也有点想法,因为它的边界太模糊。现在的说法是“高质量”,五年之后用什么词呢?当然,也有办法。不信你看,现在已经有了许多“更”的说法:更有水平、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更…… 人们似乎总喜欢不断更新一些说法(笑声)。


当然,我们这里所讲的“高质量”是有意义的,因为它是相对于“寻常”来讲的。在寻常之上的是优秀,比优秀更好的是卓越,真正意义上的卓越(姚园长:“卓尔不群。”)对!卓尔不群!这种卓尔不群的幼儿教育是怎样的?它有那些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去探讨、去表达。


比方说在培养什么样的幼儿的问题上,在国家层面上都有规定的,那些基本的说法都已经有了,但我们要说的是自己的句子、自己的语言,哪怕这些自己的句子和语言显得不是那么很规范,也没有关系的。如果都只是讲讲上面已经讲得很清楚的话,那不等于“抄袭”吗?(笑声)即使不宜说抄袭,不也是鹦鹉学舌吗?


当然,在有些场合下,也是有必要那样说的。比如,“接班人和劳动者”总是要说的,但是你不能除了这些就说不出自己的话来。要不然,琅琊路小学为什么要把他们的教育称之为“小主人”教育呢?局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为什么要提出培养“共生之人”呢(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共生,与自我共生)?他们的培养目标同“接班人和劳动者”的要求并不矛盾,而是把“接班人和劳动者”的要求具体化了(姚园长:这些正是我们欠缺的,需要行动的)。我们这里现有的一些文化表达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但有些带有“大路货”的特征。(姚园长:需要有个性化的表达)对!需要个性化的表达。因此,在承认“普通话”的前提下,尽量少说普通话,尽量多说我们省实幼的“方言”。


而且,我们每位老师其实也可以有自己的表达。我们这里在讲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时,也不是说整个省实幼只有一套叫做“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模式,然后每个老师都照着去做。不是这个意思。我们省实幼的空间不是叫“小园子”吗?小园子里也应该百花齐放的呀!我们可以把这一点也凸显出来,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幼儿园中的教育是百花齐放的,因为我们每个教师都是进行高质量幼儿教育的主体。


我们把幼儿园里的孩子们称为“活泼泼的儿童”,那对教师该怎样称呼的?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一个词来指称我们的教师。在这方面,也得有胆量、有智慧,把它说出来。一旦说出来,我们省实幼的教师的形象也就浮现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在这个意义上,这也是省实幼的一项“形象工程”,但却是“脚踏实地的形象工程”。因为我们的小园子里的儿童是活泼泼的,植物、动物都是活泼泼的,形象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参照我们对幼儿的要求的那些表达,参照我们对引导幼儿成长发展的一系列建构的那些表达,来思考关于教师形象、教师成长发展的有关表达,这样会不会更好一点。


我们有必要把省实幼的文化符号系统建立起来,包括园训啦、园风啦、教育信仰啦等等,把我们省实幼的精神概括出来。这不是要玩概念游戏、文字游戏,而是要在我们迄今为止已有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同时也结合我们现在的追求,把它表达出来。一旦真正表达出来,并且真正去做的话,那么这个文化符号系统也就会成为我们的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纲领(姚园长:魂灵)。对!成为办园的魂灵。


我们倒不是为了蹭“高质量”这个热点,而是要真正结合我们的幼儿教育,认真思考幼儿教育到底是什么、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到底是什么,以便使我们省实幼下一阶段全面地向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进军。我们实际上也应该进入这一阶段了。我们需要真正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寻常走向优秀,从优秀迈向卓越,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比较优秀了。


现在大家都在稀里哗啦地、鹦鹉学舌般地谈论“高质量的XX教育”,但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并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值得称道的探讨与探索(贺主任:高质量是一个方向就像有的专家所讲的,高质量永远没有一个终点,因为人类是不断在进步的,未来是不断在变化、不断提出挑战的。针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我们教育的质量应该不断提升。姚园长:我们的高质量教育应当定位为在现有基础上的不断超越,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需要找准我们当下最需要的突破是什么,实现这种突破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超越这是我们要做的比较具体的事情)。我们要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来谈问题,谈我们的教育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来看,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实际上是要做一篇大文章—— 高质量幼儿教育:回归与超越(贺主任:“这是一个经典性的话题。”)回归讲的是要守住底线,首先得是“寻常”,不能反常,不能异常。关于超越,说的是走向优秀、迈向卓越。关于超越,我刚才并没有讲到位,也没有展开。我们还可以分析性地展开来探讨。

图片


08 儿童!儿童!儿童!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要实现超越,超越最终要体现在幼儿身上。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他的经验并不丰富,他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它所面对的世界对他来讲几乎全是新的。世界对幼儿来说每天都是新的。在这个意义上,幼儿已有经验的底盘很小,他有条件、有可能在三年中,只要教育得当的话,每天都可以超越自己一点点。难道不可以吗?这样的超越其实是作为卓越的幼儿教育的一种标志(贺主任:“对于孩子们实现超越的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给予支持。”)


刚才许多老师谈到的具体事例表明,幼儿已经有超越的意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超越。幼儿的体验、他的感受、他的经验、他的品质有了变化。每天进步一点点。要不然,三年幼儿教育怎么会对人的成长发展会有那么大影响呢?(姚园长:“我们有一句话,就是要让成长看得见。虽然成长是一个过程,有的时候是比较抽象的,但每天有点小进步,就可以让成长看得见。”)对!对于有本事的老师来讲,哪怕儿童的行为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但他也能知道儿童的内心发生了变化。


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对老师也不能苛求。我们所说的每天成长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也有一种隐喻的意义。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个连续的、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于是,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完成后,幼儿便可呈现为一个全新的儿童。


这样来看的话,许多事都有画面感了。其实,刚才老师们讲述的许多内容都很有画面感。


其实今天我来这里也很为难,虽然姚园长提前两三天就把沙龙需要讨论的问题发给了我,但一是因为事情多,二是因为对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想来想去也想不清楚,所以没有能够像原本打算的那样从几个不同角度谈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基本特征,而是仅仅从超越和寻常相比较的角度,简单谈了谈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哪里。除了超越,也想了其它一些角度,但又觉得不太立得住,所以就没讲。


讲到这里,想借用一下美国前总统林肯关于政府的性质的一句名言—— “民有、民治、民享” —— 的逻辑来表述儿童教育的性质,即:我们的儿童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是基于儿童的,是属于儿童的。我们的整个小园子都是儿童的。不过,我们这里也可以把“儿童”这个概念放大,其中有正在成长中的儿童,也有已经“长大的儿童”(笑声)。那么,整个幼儿园就是“儿童”的乐园。这样一讲就很有点哲理,也很有点诗意了。也就是说,在我们幼儿园里,大大小小的人都是儿童:成长中的儿童、发展中的儿童、没长大的儿童、长大了的儿童……


在幼儿园里,不管园长怎么规划,教师怎么布置,都是为了儿童的。而我们的已有实践还体现出的一点是,我们的环境有相当部分是儿童参与设计的。这样的环境不属于儿童,属于什么?基于儿童,说的是我们的教育符合幼儿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常识。所以,我们这个小园子里的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是基于儿童,是属于儿童的。好的幼儿园、好的幼儿教育应当是这样的。


总之,再思考的空间还有很多。比如,对于刚才所说的为了儿童、基于儿童、属于儿童的这三点,就可以拓展开来再思考、再分析。不过,我始终觉得,对于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来讲,最根本的还是要“超越”,因为“高质量”是相对于“寻常”来说的。这就有许多文章可做。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学府路2号 电话:0519-68085200

版权所有 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