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2021课题>理论学习> 文章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发布时间:2023/9/20 12:20:51 作者:吕慧 浏览量:438次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

——遵循教育规律、资源利用把握时机、全程课程审议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很多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但教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基于儿童立场

案例中,关于为何要开发利用树木资源,教师提及三点理由:

第一,出于借鉴、模仿:他园有,我园也可以有;

第二,鉴于经费不足,开发乡土资源可实现农村幼教的低成本、高质量;

第三,为了打造园本课程。

虽然该教师未就这些理由作充分阐释,但不难发现这些理由都不是从幼儿的角度提出来的,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似乎并未考虑幼儿。
当前,幼儿园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注主要源自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作为纲领性文件,《纲要》并没有具体解释为何要开发课程资源,许多教师也是因为不理解,才出现了以资源为中心、为开发而开发的现象。其实,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上世纪20年代,陈鹤琴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试验开发本土化的幼儿园课程时,便已开始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陈鹤琴基于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课程观,派助手张宗麟调查了江浙一带的节日、气候、动植物、农事、风俗及儿童的游戏等方面的情况,并整理了一份幼稚生生活历,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个适合江浙一带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库。基于此,陈鹤琴制定了课程计划。比如,他在制定1926年11月的课程计划前曾说:“‘满山枫叶红似火,遍地秋草黄如金。秋将尽,冬方始,黄花野果俯拾皆是,农家之收获,常人之腌藏,皆忙碌异常。儿童见此景况,即学校不加指点,能不油然生发一种兴趣吗?由此,他开发了许多活动。
 陈鹤琴的这段话正表达了他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出发点——幼儿生活的环境蕴含了激发幼儿兴趣、问题和需求的各种可能,幼儿的游戏多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再现或再创。因此,对课程资源的关注是为了让幼儿园课程源于幼儿的生活、兴趣和需要。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如此关注开发利用本地、本园的课程资源,同样也是为了让幼儿园的课程敏感地呼应幼儿千差万别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要,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以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幼儿园课程。
显然,本案例中教师的主要问题是眼中只有资源,而无幼儿。教师只是简单照搬观摩园的活动,而不关心本园、本班幼儿对树木资源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问题。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考虑成本与效益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是指开发利用某种课程资源所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综合性的投入。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则是指某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价值。

案例中教师的叙述有两处涉及课程成本,一是教师在陈述为何要开发树木资源时,指出是为了实现农村幼教的低成本、高质量;二是教师在对幼儿随便画几笔,就算完成了表示不满意时,提及这些资源来之不易

教师也意识到课程成本不单包括物质成本,还包括时间、人力等多方面成本。正因为教师发现开发树木资源所付出的成本不低,所以才会几次提及幼儿随意画几笔是一种浪费。教师认为,幼儿未认真使用这批资源,实在对不起教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

从成本的角度看,对于树木资源的开发,教师应考虑:

(1)开发树木资源是否有必要?

如果不使用树木资源会影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完整性,那么树木资源对于幼儿而言就具有不可替代性,否则,教师可以考虑利用身边获取更为便捷的其他资源代替树木资源开展活动。

(2)何时及如何开发树木资源成本更低?

如果当下不急于使用树木资源,可以在方便获得时再开发利用;如果可以在网上低价购买到此类资源,则不必动用家长资源,以免给家长带来负担。另外,开发和利用树木资源,是否一定要把树根挖出来并加工,才能实现这一资源的教育价值,也值得思考。

从效益的角度考虑,原本这批由教师联合家长千辛万苦获得的树木资源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只可惜,在本案例中,教师只是照搬了观摩园的做法,将树木资源的利用限定在艺术领域,人为地将树木资源的教育功能窄化了。

三、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教师适宜的支持与引导

(一)课程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各领域教育的基本规律

将课程资源运用在不同领域的活动中,必须遵循不同领域教育的基本规律。本案例中,教师将树木资源用于幼儿的艺术活动中,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问题不在幼儿,而在于教师未遵循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幼儿艺术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缺乏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1.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标准不合适

案例中,教师显然对幼儿作品的质量不甚满意。教师眼中所谓高质量的作品是怎样的呢?教师虽未直接表达出来,但从教师主导布置的区域环境和教师的指导行为中可以略窥一二:教师将作品形式的复杂性和结构的完整性作为评判作品质量的主要标准,似乎并不关心作品与幼儿内心世界的关联。这显然违背了艺术的本质。
 2.教师对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不大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感受与欣赏是表达与创造的前提。案例中,教师将利用树木资源创作的作品布置在区域环境中,以期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但似乎并未见教师组织和指导幼儿充分感受和欣赏,启发幼儿关注其审美元素。再加上鳄鱼、狮子、绵羊、京剧脸谱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距离较远,因而教师有意创设的环境很可能并不会引起幼儿的多大关注,更谈不上艺术感受和欣赏了。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参加艺术活动的兴趣自然不高。建议教师将精力主要放在引导幼儿欣赏相关的艺术作品上。除了自制作品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向幼儿展示更多或精美或粗放的、充满童趣的艺术作品,并与幼儿充分讨论这些艺术作品的创意,以激发幼儿的审美感受,让幼儿发现哦,树皮凹凸不平,真的很像鳄鱼的皮刨花卷曲的样子确实很像绵羊的卷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引发幼儿的艺术联想,让幼儿想到自己所认识的什么事物与鳄鱼相似,也是表面粗糙的,也可以用树皮来表现,想到自己看到过的什么动物也有卷曲的毛发,或什么植物的叶子是卷曲的,也可以用刨花来表现。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的审美感知和感受应能激发幼儿审美表达的意愿。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应把握时机

案例中,教师将加工好的树木资源投放到区域中后,便立刻让幼儿开展艺术活动,时机并不恰当。教师根据课程资源开发的活动选择在何时进行,反映的是教师的教育艺术。
陈鹤琴当年在利用鸡开展教育活动之前,先让儿子陈一鸣将鸡抱到幼儿园,让幼儿与鸡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里,幼儿对鸡充满了好奇,他们对鸡进行观察,发现了鸡的一些特点,并提出了关于鸡的许多问题。待时机成熟,陈鹤琴才开始进行关于鸡的系列活动,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增长经验。
 课程实施的时机分为外部时机和内部时机。

外部时机:即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事件或现象发生之时,课程实施应该呼应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节奏。

内部时机:则是指幼儿对某种事件或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有进一步探究的强烈需求之时。内部时机和外部时机相互呼应,便是课程实施的最佳时机。

(三)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仰赖全程的课程审议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经过课程审议。为了确保行动决策的科学性,课程审议的参与者往往不限于教师,课程审议要贯穿全程。
案例中,园所管理者应在树木资源开发之前组织园级审议,请教师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好也邀请幼儿家长一起参与,如有条件,还可邀请专家参与审议,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树木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开发的最优方案。在开发了树木资源后,至少应进行年级审议,讨论树木资源如何有效利用,通过头脑风暴广泛听取意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行班级审议,由班级教师共同讨论基于本班幼儿兴趣和需要的树木资源利用方案。

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开展持续的研究,作出审慎的决策。教师应主动对自己的课程行动进行研究和反思,根据幼儿的兴趣、问题和表现,及时调整课程设计,让课程更好地贴近幼儿的心灵。

摘自:原晋霞教授: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学府路2号 电话:0519-68085200

版权所有 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中心幼儿园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