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三式,餐后自主散步是一件正经事
发布时间:2024/2/7 12:23:09 作者:吕慧 浏览量:1128次
一步三式,餐后自主散步是一件正经事
——大班幼儿餐后自主散步与园内资源的实践研究
摘要:餐后自主散步,大班孩子已开始试行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平日的观察与实践中,我们发现散步时孩子们有计划无落实、漫无目的、随心所欲,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不强......自主散步还需不断调整与优化,提升孩子们的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能力。本次研究针对餐后自主散步的现状,与园内资源相结合,进行“一步三式”的优化策略,即:资源互动式,提升幼儿的散步质量;主题渗透式,聚焦幼儿散步的目的;材料辅助式,保障幼儿散步的需求。通过散步展开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使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培养了他们与外界的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自主散步;资源;一步三式
一、研究背景——基于“现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力争让每个环节都做到自由、自主,餐后自主散步亦是如此。散步是幼儿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不同于其他活动条块明显,因此它具备特有的自主性、开放性和随机性。别看它时间占比不多,却是孩子们自主探究、放松身心、发展交往的好时机。
现状与分析:
现象一:漫无目的,跟风散步。一些过分外向或内向的孩子,在自主散步的过程中会出现跟风散步的现象,即跟着“小队长”散步,走什么路线,关注什么事物,玩什么游戏,他们从不积极参与计划,别人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或自顾自地玩耍,整个过程漫无目的,有没有他们的参与影响不大。
现象二:随心所欲,有计划无落实。餐后散步时间到了,小队长吩咐其他同伴按计划执行,孩子们三五成群以小组式出发了。他们东跑跑、西逛逛,不管是享乐山坡、欢乐沙水,还是快乐基地,只要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都会忍不住停下来转一转、玩一玩,导致计划没能有效落实,分享也只能干巴巴地东拉西扯。
现象三:东西杂乱,有安全隐患。散步前,孩子们自主结伴,共商共话散步计划,他们会根据计划的安排,带上相关的材料有目的地散步。但你拿放大镜,我拿绘本,他拿记号笔、纸等,路上蹦蹦跳跳,一不小心手上的材料变成了伤害自己的利器。
二、研究意义——重在“提质”
“一步”是指餐后自主散步,“三式”是指三种优化自主散步的策略,即: “资源式”、“主题式”、“辅助式”,旨在提高孩子们的自主散步质量。
基于园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借助“一步三式”的餐后自主散步活动组织策略的实施研究,从而使得餐后自主散步活动有序、有质、自主、快乐,形成良好的自主散步活动规则。这既提升了孩子们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又让孩子们在习得经验的过程中,借助散步的途径深度学习与探究。
(一)耐心倾听,放手赋权
当孩子们想要通过餐后散步获得自主和自由时,我们应当倾听他们当下的感受,充分了解需求背后的原因,通过放手赋权,去鼓励他们畅想心中的愿望,帮他们梳理、提炼,让他们在思维拓展中突破散步的原经验,为接下来自主散步做好经验的铺垫和支持。
(二)尊重幼儿,理解支持
小组合作是餐后散步的一大特点。我们在倾听孩子们的表达分享后,给予他们继续实践、探索的空间,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采取分组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参与到餐后散步活动的筹备和开展形式的讨论中。我们只需充分尊重孩子们的学习方式,静静地在一旁做观察者、支持者,善于捕捉关键,勇于助推探索。
(三)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当我们帮助孩子们解决一个个具体细微的“真问题”后,才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真正提升他们的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能力。但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实践的历练,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搭建相应的支持平台,以环境、材料、陪伴等多元形式给幼儿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研究策略——实践“三式”
(一)资源互动式,提升幼儿的散步质量
我园对幼儿园周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调查后,绘制出一张张资源地图,如:园外2公里资源地图、园内环境资源地图、园内户外运动资源地图、园内动植物四季资源地图,以及班级资源地图等,直观形象地标识出孩子们可以利用资源的自然空间资源、人力资源、配套的物质资源或数字资源等。基于与资源地图的互动,促使孩子们有目的有计划且有意义地散步,从而提升其探究能力。避免漫无目的,跟风散步。
孩子们利用来离园、自主活动等时间,观摩、研究师幼共同制作的资源地图,看懂、弄通“活”资源。同时,教师将资源地图的缩小版打印张贴在班级里,让孩子们与幼儿园资源零距离互动。
1.户外运动资源地图
利用户外运动资源地图,师幼共同商议适合科探、写生、游戏、聊天等区域,如:“欢乐沙水”、“享乐山坡”场地大,且有西瓜虫、蜗牛、蚯蚓、蚂蚁、啄木鸟、喜鹊等丰富的动物资源,是探究的天选之地;“快乐操场”、“快乐基地”的运动器械和自制器具多,是游戏的欢乐场;“康乐马路”、“可乐小屋”有各式各样的花卉、树木等植物资源,还有富有农村色彩的茅草屋、秋千,是写生、聊天的最佳场域。
结合商议结果,孩子们开始团讨晴天、雨天(小雨的情况下)两套方案下的户外散步计划,自主记录想要去的区域,以及在该区域做什么事。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可以根据孩子们提出的地方,适时介入,提出一些适宜的小任务,让散步更有挑战性。
2.动植物四季资源地图
动植物资源是园内的“活”资源,师幼经过一次次的观察、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给园内的动植物资源地图赋予四季变化的翻页式的“活”图标。孩子们根据季节变化,翻至对应的图标,进行针对性的散步写生计划、散步探究计划,描绘出不同季节植物特有的美丽,探究出因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植物特征。
3.班级资源地图
若碰上特殊天气,不能外出自主散步,孩子们借助班级资源地图及年级组的公共资源小站,在平行班或跨年级的活动室、专用室进行散步打卡,如:和弟弟妹妹共读绘本、共玩魔尺;和同伴PK五子棋、飞行棋;和同伴分享游戏故事......
(二)主题渗透式,聚焦幼儿散步的目的
结合综合主题、园本主题、班本主题的开展,让孩子们散步时有点可研、有事可做、有话可讲,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散步的目的上,有效避免教师成为时刻跟随、实时监督的高控者。让孩子们真正成为散步的“小主人”!
1.综合主题
鉴于《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和《生活化课程》的相关主题,教师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求,预设部分观察任务,如:在大班的《动植物王国》中,孩子们在商议散步计划前,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在我们幼儿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有哪些特征、喜好?”鼓励幼儿个性化地记录、表征,后期进行散步后分享。
2.园本主题
我园坐落在长荡湖西畔,有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特以“水乡课程”为园本课程,以“四大节”——风筝节、葡萄节、螃蟹节和运动节贯穿其中。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借助园内的“百果园”、“一亩良田”、“一席水产”等区域,利用自主散步的方式进行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感知葡萄的生长变化、螃蟹的外观特征、指前标米的种植过程等。
3.班本主题
各班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及园本课程的大纲支架,衍生出个性化的水乡类班本课程。如大一班《美丽的“蟹”逅》,师幼在共研螃蟹的基础上,搜集共性问题,在散步计划单上详细表征,带着问题到“一席水产”深入探究、寻找答案。同时,还可以询问经验丰富的保安爷爷,进行答记者问,若同伴漏问自己还可以补充,让自主散步成为一定意义的探究活动,一种集体活动的延伸,让孩子们在交往中有话讲,也懂得耐心地倾听同伴讲述。
(三)材料辅助式,保障幼儿散步的需求
有质量的散步需要材料的保障,各式各样的材料该如何拿取?怎样分配?谁来统筹管理?怎样能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一系列的问题围绕着孩子们转,让他们感觉到无助、力不从心。我们从这一角度出发,改变材料的拿取方式、投放地点、使用策略等,大大增加孩子们散步的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孩子们投入的注意力自然会增多,散步的质量也得以保证。
1.就近摆放
在户外各区域的休憩空地,建立鸟窝式绘本屋,让孩子们在自主散步的过程中按需拿取绘本,方便阅读、探寻。在“一席水域”附近的户外包里,放至观察水产动物的网兜、钳子、饲料等;在“一亩良田”附近可摆放软皮尺、放大镜、小手套等;在“百果园”可以投放剪刀、篓子、长杆子等,让触手可及的材料资源促进孩子们的深度学习。
2.一物多用
孩子们自主散步时,最平常不过的莫过于“小队长”举着小旗,但成员们手上也拿着散步任务所需的各式各样的工具,繁琐且危险。用袋子装?用盒子装?用篓子装?孩子们边讨论边尝试,屡试屡败,因为弊大于利。基于问卷星的调查下,我园采购一批铁质手拎桶,小班粉色、中班绿色、大班黄色,孩子们自主轮流拎桶,将所需材料全部装入桶内,拎桶的同伴在散步打卡时可以获得坐桶上休息的权利。为避免出现无人拎或抱团拎的现象,在孩子们选择前商议拎桶要求,以孩子自定的规则来自我约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按需分配
所有材料由队长统筹安排,或由小组商量的其他成员胜任,按需发放材料,增强团队管理能力。如:为有效落实散步计划,队长需要计划单,适时提醒同伴;探究西瓜虫的需要直尺测量、放大镜观察;写生蔷薇的需要画板、纸、记号笔、马克笔等;做泥塑的需要泥工工具、手套、围裙等;按时回睡室需要计时器。在材料的辅助下,小组成员专注于散步的任务本身,安全、有序、有质地进行自主散步。
四、研究思考——勤“观”善“思”
经过不断地调整与优化,孩子们自发地选择来离园的过渡时间,共商共画散步计划、人员分工、任务布置等,高效的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规则意识、社会交往、语言表达等方面明显提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
(一)散步形式,因需变化
“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餐后散步所实施的策略不能如出一辙,尤其在自主散步的阶段,对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门槛。基于园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合资源地图的价值,建立在有一定组织能力且懂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孩子,能进行自主散步,通常以中班下学期及大班的孩子们为主体。小班及中班上学期的孩子,不能盲目跟风,应以他们的能力特点及发展需求慢慢蜕变散步形式,真正做到安全、自主、享乐。
(二)散步资源,不断变化
“活教育”需要“活资源”,资源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园内动植物资源,四季轮回,变化明显。我们作为孩子们学习与游戏的支持者,应及时更换资源地图的版块内容,如:树木的颜色、果实的大小、动物的类别与数量等,可用插页式灵活更替,让他们在正确掌握园内资源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散步路线,提高自主散步的质量。
总而言之,在不断地尝试、分析、总结中,勤观善思、梳理经验,不断调整与优化自主散步的组织策略,让餐后自主散步与园内资源相辅相成,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地游戏与生活。
参考文献:
[1]胡志开.一步四式,餐后散步也精彩[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274-275.
[2]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