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东浦》中班课程故事
发布时间:2023/3/1 12:29:15 作者:吕慧 浏览量:713次
《美丽乡村—东浦》中班课程故事
一、团队成员:生成课程(朱琳玉)课程审议(吕慧、何欢欢、杨阳)
二、课程缘起:一天下午,坐校车回家的吕一涵小朋友准备要回家了,他兴高采烈的背着书包对旁边同伴说:“你知道我住在哪里吗?我住在东浦村,你认识吗?”其他小朋友摇摇头。吕一涵大声说:“你居然不认识东浦村,那里可漂亮了!”其他小朋友听到后纷纷围了过去,有的孩子说:“我住在庄阳村,我那里也很美!”就这样孩子们纷纷夸着自己的住的地方。为了让此次讨论展开后续,我们就开展征选“最美乡村”的活动。提供了一张《我居住的地方调查表》让孩子们走进自己的乡村,了解自己乡村的文化和美丽的地方,进入幼儿园后进行评选,选出一个最美乡村。
经过孩子们评选,选出了最美乡村“东浦”。围绕孩子们选出的东浦,我们继续开启探索之路,对东浦展开一系列的活动。
三、课程脉络图
四、关键经验
本次活动结合《指南》中,“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建议,让孩子们回归养育自己的土地,从孩子们的家长出发,走进美丽的东浦村,感受家乡美,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领域 | 关键经验 |
社会 | 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
艺术 | 1.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时,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 2.能够专心地观看自己喜欢的文艺演出或艺术品,有模仿与参与的愿望。 3.经常唱唱跳跳,愿意参加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活动。 4.经常用绘画、泥捏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以及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 |
语言 | 1.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能基本完整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 |
科学 | 1.能够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 2.能够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 |
健康 | 知道在公共场合不离开成人的视线单独行动。 |
五、课程实施过程
阶段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实施时间 | 实施方法 | 活动内容 |
2022.5.27 | 谈话活动 | 从谈话活动中激发幼儿想要去了解东浦的兴趣。 |
(一)提问:小朋友们我们前段时间评选出最美家乡东浦,说一说它胜出在哪里?
(二)谈话环节:
师:还有大部分小朋友没有去过我们指前的东浦村,你们想去看看吗?
幼:想去!
师:那接下来我们就开展一次亲子游家乡的活动,我们要注意安全,不离开大人的视线。同时你们也要完成一个小任务。去寻找东浦最美建筑,拍照打卡,带进幼儿园来进行评选,怎么样,想挑战一下吗!
幼:想!
(三)布置任务
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发在班级微信群,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调动孩子们和家长的积极性。
(四)经验梳理:指南中指出“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师和幼儿说一说自己家所在的省、市、县(区)的名称,和幼儿一起外出游玩,和他们收集有关家乡的图片等。从而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阶段二:游东浦,品文化
实施时间 | 实施方法 | 活动内容 |
2022.5.28—5.30 | 拍照、 分享交流活动 | 了解东浦建筑的特点,能够大胆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
(一)游东浦
1.拍照打卡
利用周末时间,家长与幼儿共同游玩东浦,一边玩一边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建筑并拍照,同时每位孩子把照片传送在班级群进行欣赏。
2.评选最美建筑
幼儿自主投票选出十四幅“优秀摄影作品”。
(二)品文化
1.欣赏照片,分享讨论
提问:在这次游玩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夏成诺:老师我发现广场旁有一个大石头,上面写着两个字,爸爸说上面的字叫做“知青”。
师: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知青吗?
徐溢:老师我知道妈妈和我说过,就是有文化有本领的城里人下乡,去做农活。
师:是的看来你仔细听了,其他小朋友还有吗?
刘志博:老师我发现东浦的房屋很漂亮,上面有许多好看的画,我可喜欢那个牛了,我还和它拍了照。爸爸说那叫做农耕文化,是农名伯伯辛勤耕作的样子。
王雨涵:老师我知道一个叫做稻鱼文化,爸爸和我说过,就是稻子和鱼在一起生活,我觉得这样真好玩。
徐文欣:老师还有我看到墙上有一个琵琶和其他乐器,那是什么呀?
师: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的?
陆宇凡:老师我知道那叫做丝弦锣鼓,妈妈说原来这里还有过表演,有许多乐器在一起,场面很壮观。
师:是的,丝弦锣鼓是东浦的非遗文化,由弹拨、吹奏和打击乐三大部分组成。
幼儿:老师我也想学、我也想学........
看到孩子们此次聊天兴趣很高,接下来就开展了表演活动《吕家军拳我来演》
经验梳理:东浦的文化包括墙文化和非遗文化,墙文化有知青码头、稻鱼文化、农耕文化等等,非遗文化有吕家军拳和丝弦锣鼓。指南中指出“能够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自己东浦的景观和文化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指南中也指出“幼儿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跟兴趣的话题;能够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孩子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大胆的进行分享交流,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认知经验方面也得到提升。
阶段三:探讨挖掘课程活动
在经历过游和品之后,孩子们对家乡东浦的特点和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基于孩子们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如何让孩子再一次得到经验的升华?,在之前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学习到了如何基于幼儿的视角开展活动,这次同样让孩子们主动探讨。
问题抛出:家乡真美!那小朋友们我们可以怎样把它表现出来呢?
幼1:“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画一画,把房子画出来!”
幼2:“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搭房子。”
幼:老师我们还可以........
那基于孩子们的视角,我们还是展开讨论,教师适当介入,以抛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表现出来呢?”的方式,让孩子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生成以下一系类活动。
实施时间 2022.5.31—6.10 | 开展的活动内容 | |
演 |
| |
画 |
| |
筑 |
|
经验梳理:瑞吉欧幼儿学校的教育者指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儿童的学习内容,并把儿童的学习作为生活内容的重构和深入认识。”儿童能够通过生活活动中自发的获取经验,支持幼儿主动参与和积极探讨,从而深发课程活动。
阶段四:生成活动的开展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我们分为三类活动,那接下来就从演、画、筑中进行展开。
(一)演
经验梳理:指南中指出“经常唱唱跳跳,愿意参加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活动;能够专心地观看自己喜欢的文艺演出或艺术品,有模仿与参与的愿望。”教师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孩子们能够大胆的模仿表演和自发艺术活动,从而也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二)画
经验梳理:指南中指出“孩子们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事物时,关注形态等特征;经常用绘画、泥捏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以及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教师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艺术表现和创造。
(三)筑
经验梳理:指南中指出“能够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教师鼓励和支持幼儿用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制作,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锻炼幼儿的思维以及动手能力。
阶段五:环境呈现
六、课程反思与总结
活动开展已将近半个月,以一次谈话活动中的“东浦”为切入点,基于孩子的角度出发,从说、游、演、画、筑、展这一系列活动中,不断调整预设活动,追随幼儿的兴趣,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看、说、夸等一系类活动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教师做到追随幼儿兴趣,做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了相应的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丰富了幼儿的经验,不断助推幼儿,鼓励幼儿集体讨论思考,在尝试中解决问题。
虽然我们只开展了半个月,但我们对“东浦”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需要老师引导幼儿思考不断推进活动,强调观察中学习、体验中学习,从而支持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做到适时适度引导,发挥幼儿自主性。活动中始终尊重幼儿的想法,处理好课程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带领孩子继续得到经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