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以小班班本课程《啊呜,好吃的大米为例》
发布时间:2023/12/20 12:43:07 作者:何欢欢 浏览量:1638次
幼儿园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以小班班本课程《啊呜,好吃的大米》为例
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中心幼儿园 何欢欢
摘要:陶行知曾说:“教育的根本来源于生活,生活和教育是一体的,最好的成长是生活,幼儿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感悟”。班本课程《啊呜,好吃的大米》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问题,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子调查、师幼同伴合作,提高对生活的认知以及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班本课程;课程建设;课程实施
一、立足课程与幼儿的契合点,确定课程基点——课程的来源
班本课程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日生活中充满了教育契机,《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的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如:在《亲亲热热一家人》主题中,笔者发放了调查表《我的一家人》,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梳理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成员在家的工作与职责。在调查表的分享中,涵涵说:“我爷爷在家负责做饭,做饭很好吃”。这时候很多幼儿说了自己家负责做饭的家人,都很自豪地表示,家里饭很好吃。突然涵涵说:“做饭太辛苦了,我也想为我的家人做饭吃”。这个回答引起了很多幼儿的共鸣,于是基于幼儿的想法,我们的班本课程《啊呜,好吃的大米》开始啦。
二、架构主体实施路径,梳理课程走向——课程的建构
班本课程的来源应是源于幼儿的兴趣,课程的走向应是幼儿在不断探索中呈现出的一步步提升。课程的建构应该是在课程审议中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当幼儿想为家人做饭时,我们就要去调查、去探索,做饭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做饭需要哪些步骤?我们小班幼儿力所能及的是什么?作为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需要及活动走向,清晰的梳理出课程脉络,并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及时调整。
(一)课程线索
(二)课程资源
园内资源 | 1.提供电饭锅、碗、勺子等物质材料 2.环境创设 3.提供游戏支架 |
文化资源 |
|
家长资源 | 亲子调查表、家长课堂(拍摄做饭视频) |
网络资源 | 大米的种类、米的其他美食 |
三、充分利用资源,开启探索之旅——课程的实施
(一)以煮白米饭为轴,推进课程走向
在确定班本课程为《啊呜,好吃的大米》后,要落实确立适宜幼儿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是小班幼儿,那就从最简单的煮白米饭开始。
在确定班本课程后,笔者发放了调查表,煮白米饭需要哪些材料?煮饭有什么小技巧呢?家长和幼儿都认真做了调查,并积极收集了大米带到幼儿园。
1.生活区材料的探索:大米从哪里来
在幼儿收集了大米后,我们进行了一场谈话:“大米从哪里来?”小可乐说:“超市买的”。小葡萄说:“家里有的”。我接着追问:“超市和家里的大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一涵说:“是田里长的”。于是我们带着问题一起阅读了绘本《大米从哪里来》。阅读过后,我们一起用儿童海报的方式表征大米的生长过程。
2.生活区游戏的探索
(1)煮饭游戏
在幼儿已有煮饭经验的情况下,小可乐进入了生活区,在游戏中,他说:“我看见过奶奶煮饭,要先淘米,再放到锅里烧一烧”。他也开始了取米、淘米、按按钮的过程,在成人的帮助下,第一次煮饭游戏开始,在游戏过程中,吸引力很多其他区幼儿的观摩。优优:“这个好香呀,什么时候好吃呀?”云涵:“已经冒烟了,还咕噜咕噜有泡泡”。
生活区第一次的煮饭游戏成功了,小可乐把米饭盛出,这时更多的幼儿围聚到生活区。逸晨:“太好吃,我还想吃”。雅慧:“老师,我还没有吃到”。生活区的第一次尝试吸引了很多幼儿的兴趣,笔者观察并记录了在游戏中幼儿的问题与兴趣,在区域游戏分享中,与幼儿分享、交流,讨论。
(2)米与米饭的探索
在游戏分享中,小可乐在分享他的游戏,优优:“小可乐脸上还有饭米粒”。很多幼儿都笑了,小可乐:“我煮的白米饭太好吃,明天我还要煮饭”。笔者追问:“那为什么饭米粒会粘在脸上呢?”于是我们开始了米与米饭的探索研究。根据幼儿的看、摸、闻笔者进行了总结。
| 米 | 米饭 |
看 | 白色的,一粒一粒的 | 白色的,粘在一起 |
摸 | 硬硬的 | 软软的 |
闻 | 味道很淡,闻不出来 | 香香的 |
(二)结合本地水乡资源,加深课程文化
笔者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水韵指前、水美乡村,指前标米远近闻名。在班本课程中,结合了本地水乡特色及本土特产——指前标米,让幼儿感受到了家乡美,萌发了爱家乡情感。
(三)捕捉契机,拓展班本课程
在班本课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行动的预兆,当幼儿对煮饭的探究兴趣衰退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言行中新的生成点。
幼儿在生活区煮饭的游戏越来越少了。很多幼儿不愿意到生活区煮饭了。孟凡:“我已经会煮饭了,我给爸爸妈妈煮过饭了,我不想煮饭了”。在一次午餐时间,笔者发现一位挑食的幼儿盘里的黑米饭吃完了。在与家长的交流沟通中得知,该幼儿不喜欢吃白米饭,很喜欢吃黑米饭。笔者翻阅了食谱,发现每一周都有两天是杂粮米饭。于是我们开展了讨论:“我们的生活区除了煮白米饭还能干什么呢?”小邑:“我喜欢吃黑米饭,我想煮黑米饭”。一辰:“我喜欢吃甜甜的米饭,学校里的红薯饭很好吃”。
多种米饭
结合班本课程的现状以及幼儿新的关注点,我们开始了新的探索,煮多样米饭。笔者发放了调查表,幼儿和家长一起探索多样米饭的做法。在入园的时候,幼儿小可乐说:“我带了玉米,我要煮玉米饭,奶奶已经教过我了”。很多幼儿带了南瓜、红薯、紫薯、玉米等材料,我们的班本课程沿着煮白米饭继续探索。
海苔碎饭团
生活区热闹了一段时间后,幼儿的兴趣又开始减弱了,小玥说:“老师,天天煮红薯、南瓜饭甜甜的饭,我想吃一点咸咸的饭”。小可乐:“我们蛋炒饭吧”。涵涵:“可是我们没有扁扁的锅”。孟凡:“我妈妈给我吃过海苔碎饭,很好吃”。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的,班本课程的内容因幼儿的兴趣越走越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整个游戏过程中,笔者的定位是观察者、支持者。
四、立足儿童本位,感悟课程收获——课程反思、评价
(一)基于儿童本位,幼儿推动课程
课程的主导是幼儿,因此班本课程的实施应该是站在幼儿的视角,看幼儿所看、听幼儿所需、想幼儿所想、应幼儿所兴,赞幼儿所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啊呜,好吃的大米》,及时捕捉了幼儿对家人的爱,想为家人做饭表达爱意为点、契合幼儿年龄特点、把准核心价值与目标,创生性地开展了我们的班本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需要和问题一步步开展活动,层层深入推进课程。
(二)家园共育,推进幼儿深度学习
幼儿的深度学习在对知识和经验的迁移中得到激发,这需要家园共育,在家的生活经验用于在园的游戏中,在园游戏中的知识和经验的升华再迁移到生活。家园相辅相成,共育成长。
(三)重视课程成果,分享课程成果
在整个课程中,以煮白米饭为轴,衍生了多样米饭、海苔碎饭团、寿司等活动,幼儿在生活区有成功的尝试,也有失败的尝试,每一次尝试的成果,幼儿都会品尝,体验自己动手的成果。
课程即生活,课程资源潜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现象及生活问题中。教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关注幼儿游戏的状态,捕捉教育契机,充分发挥幼儿是课程的主体作用,激发每一位幼儿的探索欲,让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能力的提升从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华.幼儿园生活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0)
[2]叶妮娅.小班项目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以“西瓜虫”活动为例[J].保育与教育,2022(1)